“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一场大雨过后,宣城市郎溪县的静湖公园,飘来熟悉的旋律,本就闷热的天气,顿时叫人爽朗起来。

循声走去,原来是68岁的大爷赵邦富,在湖边临水轩一展歌喉,旁边的几个老伙计,陶醉之余,还不忘敲着节奏、打着节拍。

看得出,大爷们乐在其中,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相关资料图)

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最亮底色,也是一座城市的最暖名片。自从吹响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号角”,郎溪县打细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在实处着力,不断创新文明城市创建之道,用郎溪人独有的精管善治,让文明成为四处皆在的风景和天天有感的日常。

运动场上的青春风采。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打细处着眼

推窗见绿、出门赏景、起步闻香;市容亮丽整洁、道路干净通畅、市民言行文明……

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不断推进,郎溪县将文明播撒到城市的各个角落,将文明渗入市民的举止言行,让这座城市不失“面子”,更有“里子”。

背街小巷是城市管理的“里子”工程,看上去是小事,对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郎溪县持续对背街小巷进行统筹治理,让城市“里子”跟着亮起来。

背街小巷改造一新。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图书馆,向来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守望,也是城市里的文化“加油站”。城有诗书气自华,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在老城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郎溪县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岁月洗礼后,斑驳的记忆不仅刻在书架上,也印在门前的巷道中。

为了匹配翰墨书香,2022年10月,在郎溪县供销社的牵头下,对图书馆巷进行了一次“翻新”大改造,并更名为“崇文巷”。

“巷道不算长,东西两头加一块也就百把米,但却是群众进出图书馆的必经之路。”郎溪县供销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张乐乐说,在改造之前,对改造方案是数易其稿,本着“一巷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在墙面上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诗句,让人一走进来,就有“阅读郎溪”的冲动。

巷道升级,只是郎溪县“微改造 精提升”的一个细节。街头果壳箱,被不同颜色包裹,造型别致;新增“口袋公园”,因地制宜,别具特色;郎川大道两侧的隔离栏,也做出了花样……细节之处均展现了郎溪县的文明特质。

“口袋公园”打造家门口的“微幸福”。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仅如此,郎溪县还设立的“创建小姐姐”热线——7023456,收集群众烦心事;“创建小哥哥”栏目,主动向群众询计问策,让人人成为文明创建的参与者、推动者、受益者。

从小处着手

文明创建不关乎项目大小,只存在于每个日常。

为补齐厕所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公厕短板,针对群众“如厕难”,郎溪县对城区60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场所厕所免费开放,并统一设置温馨提示标识,设立监督电话,让老百姓“想方便,真方便”。

通过“厕所革命”,郎溪县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如厕环境,更重要的是彰显了“厕所革命”背后的民生内涵。厕所是城市文明的标尺,更是城市品质和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看似一桩细微小事,体现的却是百姓民生。

天刚蒙蒙亮,家住新发镇东夏社区的徐力保,便从床上爬了起来,简单洗漱后,骑上他那辆装满蔬菜的三轮车,往城区大岩路农贸市场赶。

“4点多出门,5点就能到市场,百来斤的蔬菜,基本上午10点前就能卖个精光。”徐力保一边张罗顾客一边说道,都是提前一天在自家菜地收上来的新鲜菜,黄瓜、辣椒、菱角,还有在家腌制的小酸菜,品类众多,应有尽有。

曾在外做焊工的徐力保,如今转行在家当菜农,天天忙碌在自己的两亩地里。自己种、自己卖。大岩路农贸市场开业后,专门辟出一块场地,作为菜农自产自销的临时销售点,让徐力保卖菜再也不用风吹雨淋加日晒。

“年后就天天来这摆摊,环境好,生意也好,最关键的是还有空调吹,热不着,跟超市一样。”徐力保说,得亏了有这么好的农贸市场。

过道宽敞明亮、摊位井然有序、地面不见污渍……抬头一看,智慧显示屏上摊主信息、今日指导价写得清清楚楚,用徐力保的话说,“这菜场,高级!”

在实处着力

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牵着民生,连着文明。

在创建工作中,郎溪县大力推行基础设施改造,完善道路交通体系,改造老旧小区,全力推进城市的蝶变跃升。

静湖公园与住宅小区相得益彰。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提升城市边边拐拐管理水平,是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部分。

清和苑和郎涛一村,仅一路之隔,一个是安置小区,一个是自建民房,路的尽头,曾经是个“三不管”地带,杂草丛生,污水横流,气温一上来,老远处就能闻到刺鼻的味道。

2022年10月,结合老旧小区改造,这块城市“疮疤”被纳入城市更新项目,一个月的工夫,就实现大变样。如今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取而代之的,是一方亲民的“口袋公园”。

备受宠爱的街角篮球广场。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有健身器材、有休憩长廊,还特地装上了路灯,就连地面也铺上了沥青和塑胶。紧挨公园的头一户,是60岁的葛萍英。

“住这有些年头了,之前因为环境差,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顶头的窗户从来不开,甚至动了搬家的念头。”葛萍英苦笑道,“现在下楼就能锻炼,出门就是公园,虽小,但就在脚跟前,可方便着哩!”

文明始于心,创建践于行。

如果说,“文明”是一座城市弹奏出的最动人乐章,那么,一抹抹鲜亮的“志愿红”,便是“五线谱”中最美的音符。

在郎溪,“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的理念,正通过广大志愿者的传递,汇聚成文明的暖流,潜移默化地滋润着这座城市。暑假回老家的吴婉玉就是其中之一。

开学大二的吴婉玉,学的是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利用这个暑假,在郎川书屋当起了志愿者。“除了书屋的日常导读,最主要的就是每天花两个小时给孩子们辅导功课。”吴婉玉告诉记者,也算是一种社会实践。

在郎川书屋,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小吴老师。和她一样,今年暑期,书屋共招录了15名志愿者,正是有了他们,年逾六旬的王明凤成了郎川书屋的常客,天天牵着孙子和孙女来听志愿者们讲解作业。

暑期,郎川书屋成了孩子们的好去处。郎溪县委宣传部供图

诸如吴婉玉这样的志愿者,在郎溪县还有很多。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48810人,开展志愿活动近3000场次,志愿服务时长137万小时。

文明创建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小到居民小区的晾衣竿,大到街角岔口的“口袋公园”,大家共同发力,让文明之花遍地绽放。

六年前,宣城市首创首成全国文明城市。六年后,郎溪在文明城市创建路上不遗余力,让人们在郎溪“看见文明宣城”。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