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加快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资料图】
我国在《“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中都涉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此次《意见》的发布,体现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要面向长远不断提升。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针对“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多方面的内容。《意见》正是立足于此,主动超前布局,面向2027年和2035年设定阶段性目标。
与“十四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内容相比,《意见》明显“扩围”和“提标”,比如明确增加了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将校园信息化建设向三网融合升级等。但同时,学术界多次呼吁的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中增加学前、高中教育内容,以及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等未见突破。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抓手,《意见》在过往一些项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多个项目,比如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等,下一步如何调配资源执行落地,备受瞩目。
扩充内容提升标准
我国已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长周洪宇介绍,公共教育是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并涉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学生的教育保障政策体系等。
梳理《“十四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可以发现,“十四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也主要面向上述学段和人群。
与“十四五”时期相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缩小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让全体人民享有高质量的公平教育。
为此,《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多个方面部署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包括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等。
《意见》主动超前布局,在“十四五”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扩充了内容,提升了标准。在领域上囊括随迁子女教育、留守儿童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在范围上主要从教育硬件建设转向软件等新基建建设,更加注重教师队伍建设等。
比如,“双减”之后全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已经全覆盖,《意见》明确提出: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经费,丰富优质课后服务资源,强化课后育人功能。
再比如,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劳动实践、校外活动、研学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家长学校、服务站点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不过,《意见》提出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重点仍是义务教育,虽然提出“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提高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但学前、高中教育仍属于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畴。
此外,《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的“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异地升学考试制度”,《意见》亦未作出突破。
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需要抓手,《意见》在推动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均衡发展方面,均明确了重点。
加快缩小区域义务教育差距的重点是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指出,“学校标准化建设是推进不同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抓手,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有助于维持教育的底线公平。”
我国以往已经开展了一些项目,包括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教育强国推进工程等。
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于2019年启动实施,其前身是2010年开始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目前主要针对3个瓶颈问题:消除城镇大班额,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近日,财政部下达330亿元,用于2023年支持地方深入推进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同比增加30亿元。
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1年启动实施,其中与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相关的是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面向原832个贫困县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建设。
在这些项目的基础上,《意见》提出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具体标准,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在校舍、安全防范、教学仪器装备、数字化基础环境、学校班额、教师配备等方面达标。
薛二勇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关键要做好中央、省、市、县的资源配置,以区(县)为主,同时加大省级和市域统筹的力度。
但我国区域经济、财政不均衡,财政部近日即公开指出,义务教育资源存在“中部塌陷”问题。
周洪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地区差异,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制度,比如合理划分教育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依法落实各级政府教育支出责任。
加快缩小县域内城乡教育差距的重点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薛二勇指出,要科学合理并考虑长远配置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以发展性、动态调整性原则科学配置农村和城市的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农村教育空心化、城镇教育拥挤化的问题。
《意见》提出,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
周洪宇认为,这要求地方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新型城镇空间布局、人口存量和变量等因素,对学校的位置、数量、结构、规模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同时,科学预测区域内学龄人口流动变化趋势,统筹配置城乡学校。
《意见》还提出,优先发展乡村教育,科学制定城乡学校布局规划,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镇化和人口增长进入稳定期后,学校规模在几百人甚至不足百人、班额不足30人将是普遍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介绍,我国虽然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但10年之内城镇化率将有望超过70%,从而进入稳定期,城市和县镇生源数量都显著减少将是大势所趋。
届时,“小规模学校、小班额和全科教师将不再是教育发展落后的标志和无奈之举,而成为教学和学校管理变革的趋势。处于困境的乡村学校,恰恰为培育这些模式提供了先行探索的机遇。”王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教育发展新赛道新优势
“要特别注意运用教育新基建推进标准化建设。”周洪宇说。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意见》也在多处进行了部署。
《意见》提出,大力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促进校园有线、无线、物联网三网融合,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实现班班通。
今年4月,全国唯一的“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宁夏通过验收。据报道,宁夏实现了200M互联网接入、在线互动教室建设、数字校园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等“6个全覆盖”。
《意见》还提出,建设全国基础教育管理服务平台,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加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构建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体系,提供系列化精品化、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呈现形式,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服务农村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意见》共出现29处“教师”,以强化教师关键作用。
首先,《意见》提出对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保障,包括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等。
其次,《意见》提出对师资的优质均衡匹配,包括实施校长教师有序交流轮岗行动计划,积极探索建立新招聘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见习培养制度,发达地区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等。
目前全国多地已经开始大规模教师交流轮岗。据介绍,北京市符合条件的干部教师中已有超过四成参与了交流轮岗。
教师交流轮岗下一步的重点,是推动骨干教师、优秀校长向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流动。江苏省教育厅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要确保每年交流的骨干教师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在教师获评“名特优”教师后,由县级统一管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