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上海市“元宇宙”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2023—2025年)》。根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上海将聚焦沉浸式技术、Web3技术两大方向,加快推动“元宇宙”领域关键技术攻关突破。
(资料图)
到2025年形成“元宇宙”创新集群
“元宇宙”是未来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交互的重要平台。根据此前发布的《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上海到2025年,相关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带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收超过15000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营收突破5000亿元;培育10家头部企业,打造100家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打造50+创新示范应用,推出100+标杆性产品和服务;建设3到5个市级元宇宙产业创新园,基本建成创新高地。
根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上海将以沉浸式技术与Web3技术为两大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和开放协同为推进路径,着力提升“元宇宙”领域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到2025年,前沿优势领域相关科学问题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原始性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元宇宙”创新集群。
具体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空间计算、智能编码、高性能低功耗微显示、多模传感、Web3网络操作系统、跨尺度采集重建、脑机接口等战略前沿与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智能终端、内容制作、云平台等形成30项以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核心技术与产品,推进“元宇宙”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向高端迈进。
同时,构建先进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有效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元宇宙”技术体系;完善“元宇宙”创新生态,集聚高质量孵化器、投融资服务、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型骨干企业、创新团队等要素,形成开放包容、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创新生态。
聚焦沉浸式技术和Web3技术两大方向
针对“元宇宙”沉浸式、开放式、永续实时、以人为中心等跨界复合的技术特性,上海将围绕“元宇宙”内容、存算、传输和终端等技术层面,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情况和本市研发基础,聚焦沉浸式技术、Web3技术两大主攻方向,在沉浸影音、沉浸计算、新型显示、感知交互与区块链等关键技术领域打造新高地。
其中,沉浸式技术方面,围绕沉浸影音和沉浸计算领域,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跨尺度采集重建、空间计算、智能编码等关键技术攻关,降低场景构建成本、提升“元宇宙”内容制作灵活度,并在引擎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围绕新型显示和感知交互领域,重点布局近眼显示、多模传感等技术和终端设备研发,带动上海芯片、零部件与算法技术研发应用,深化内容与硬件联动,抢占“元宇宙”关键入口。
Web3技术方面,面向“元宇宙”去中心化/多中心化的组织规则,围绕区块链领域,重点布局Web3网络操作系统等技术研发,构建高性能、可扩展和安全可控的新型区块链体系架构,为“元宇宙”应用提供中立、可信的信息处理平台。
重点布局AI生成内容等关键技术研发
根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上海将开展沉浸影音技术布局,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跨尺度采集重建、数字人生成与驱动、虚拟空间三维引擎等关键技术研发,实现超写实“元宇宙”沉浸影音内容的自动化、低成本生产,支撑“元宇宙”内容创作生态建设。
加快沉浸计算技术研发突破,重点布局空间计算、智能编码、分布式渲染分发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元宇宙”内容计算和分发效率。
开展新型显示关键技术布局,重点布局高性能低功耗微显示器件、高亮度轻量化光学模组、全息和光场显示等关键技术攻关,抢占“元宇宙”关键入口高地,推动近眼显示、裸眼全息等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感知交互技术突破,重点布局低功耗交互算法、多模传感、手势与眼动追踪、脑机接口等关键软硬件技术研发,实现自然环境下的视觉、听觉、触觉、体态等多模态信息感知交互。
开展区块链技术研发布局,重点布局Web3网络操作系统、区块链数字身份、分布式可信存储、可信计算芯片等支撑技术和数字监管技术研发,构建高性能、可扩展和安全可控的新型区块链体系架构,形成承载大规模“元宇宙”创新应用的基础设施。
加快创新平台和场景建设,打造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场景,加快国产技术创新和应用,促进“元宇宙”企业培育和集聚发展。
撬动和引导“耐心资本”流向元宇宙企业
根据《技术攻关行动方案》,上海将加强投孵联动,撬动和引导“耐心资本”流向“元宇宙”高质量科技成果、种子期、初创期以及高成长科技企业。同时,加大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引导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机构加大与高质量孵化器的合作力度,围绕“元宇宙”“早、小、硬”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一批创新企业登陆科创板。
立足全球视野,用好上海人才支持措施,引聚一批“元宇宙”人才。《技术攻关行动方案》指出,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加大青年“元宇宙”人才培养力度,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支持符合条件的上海高校聚焦重点产业领域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构建行业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覆盖专业硕士与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紧缺急需人才。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网)